绿色通报案例详解|INTERPOL CCF数据质量与比例性审查全解析

INTERPOL CCF案例深度解析:绿色通报数据质量与目的争议 INTERPOL CCF案例深度解析:绿色通报数据质量与目的争议

国际刑警组织CCF案例详解绿色通报数据质量与目的争议

导读
绿色通报的发布与撤销,一直处在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的拉锯线上。本案中,一名拥有多重刑事前科、并曾在跨境执法中被拘捕的申请人,要求删除已存在五年的绿色通报,理由是风险已消除且影响过度。来源国则强调风险依旧、法律授权完备。CCF如何在“持续警示”与“权利保护”之间作出判断,完整展现了其“三步走”的审查模式。。

案件概述

本案的申请人为某国公民,他针对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的绿色通报提出数据删除请求。绿色通报是一类预警性信息,旨在提醒各成员国关注可能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或存在实施刑事犯罪风险的个人,其发布和保留必须满足特定的法律条件与程序要求。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该通报当前是否仍有合法目的、发布与保留是否符合法律及组织规章、以及继续保留是否违反比例性原则。

申请人与国家中心局的立场

申请人强调,自2015年抢劫罪被拘留后,他已持续多年守法生活,不再构成公共安全风险。他指出,绿色通报在发布至今已超过五年,对其跨境旅行自由和家庭生活造成了显著而长期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已超过其最初发布目的所能合理正当化的范围。   

与之相对,[国家1]国家中心局则在回应中列出了申请人多次因吸毒、侵犯知识产权、盗窃等罪行被定罪的记录,并强调这些行为事实足以支撑其被列为潜在的公共安全威胁。国家中心局还说明,通报的发布基于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法律授权,符合国际警务合作的实际需要。

委员会的分析与裁定

第一步:目的性审查——第89条   

CCF首先依据第89条判断绿色通报的保留是否仍有合法目的。该条款要求通报的存在必须基于现实、可验证的风险,并且该风险与公共安全直接相关。委员会在审查申请人的完整刑事记录后确认,其违法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呈现出多样化、持续化的特点,包括吸毒、财产犯罪以及知识产权侵权等,多次定罪之间间隔时间较短。此外,至少一次涉及跨境执法合作的拘捕,表明其活动具有跨国风险特征。委员会据此认定,该通报继续发挥警示作用的基础依然存在,目的性要件得到满足。   

第二步:合法性审查——第10条   

委员会随后依据第10条审查数据处理的合法性,即通报发布与保留的行为是否在来源国法律和国际刑警宪章授权的范围内实施。来源国家中心局提交了相关刑事警务法律条文、内部审批程序记录以及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协议文本,证明该通报的签发和后续保留均依照合法程序获得授权,且目的与宪章所确立的公共安全与国际合作宗旨完全一致。委员会未发现任何越权或程序违法的情形,因此合法性条件成立。   

第三步:比例性权衡——第12条   

比例性审查旨在评估数据保留对个人权利的限制是否与公共安全目标相称。委员会承认,该绿色通报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申请人在边境管控环节被额外审查,影响其跨境旅行的便利性,并对家庭生活造成间接困扰。然而,鉴于申请人的犯罪性质涉及潜在暴力风险和跨境活动的可能性,委员会判断此类不便的程度并未超过为保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限度。通报保留的影响与其目的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关联性与相称性。   

结论  

在三项审查均满足的情况下,CCF决定暂时保留该绿色通报。但为防止数据的无限期滞留,委员会要求来源国家中心局在一个月内重新确认保留行为的现行法律依据;若无法提供,则必须删除通报。这一裁定既维护了公共安全需求,又为申请人提供了程序性保障机制。

案件解析

CCF在绿色通报数据保留争议中的系统性评估方法为以事实审查为基础,通过目的性、合法性与比例性三个环节构建严密的判断链条。时间因素本身不足以否定风险认定,申请人若欲改变结论,必须提供能够直接削弱风险评估的新证据。对于各成员国而言,该案再次强调了在数据持续保留过程中定期验证法律依据和实际必要性的制度性重要性。





Iryns Berenstein
红色通缉移除案例
洗冤刑辩团队国际组是中国第一个致力于国际刑事业务的辩护团队,对红色通缉令的移除有深入研究
洗冤刑辩团队认真研究了近年来所有的国际刑警组织档案管制委员会发布的案例,日期截止2025年8月1日,总计73个案例。这些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是律师进行红色通缉令移除辩护的重要资料。
Interpollawfirm
whatsup Viber Telegram E-mail
Book a call
Your message is send!